now门农爱拍(爱拍门农去哪了)

now门农爱拍(爱拍门农去哪了)

now门农爱拍(爱拍门农去哪了)

卢克索的第三天早晨,从东岸的酒店坐船渡过尼罗河,来到西岸,然后坐车去国王谷。除卢克索东岸的景点外,我们接下来的行程都是由酒店旁的旅行社安排车、船只、司机和导游。

《国王谷导游手册》介绍到,卢克索西岸是一条两公里宽的肥沃平原,之后是顶峰高达350米的石灰岩峭壁。这里的陵墓有些是中王国时期建的,但大多数是新王国时期之后建的。不同于古王国时期的石室墓穴,这些陵墓里长长的墓道和墓室都是在山岩中挖掘而成的。面朝尼罗河的悬崖峭壁内有贵族们的墓地,而法老们的栖身之地则在山陵西侧一条相对独立的山谷,这就是著名的国王谷。

now门农爱拍(爱拍门农去哪了)

国王谷的坟墓

直到第十八王朝,底比斯的法老们仍葬在山谷东侧,他们仍保留着建造金字塔的墓葬形式,但那时的金字塔已经缩小到只有20米高了,他们在金字塔附近还建有丧葬神庙。毫无疑问,他们的墓葬和前任法老一样被偷盗一空,这就是法老们要寻找隐秘埋葬地的原因。

最主要的困难在于丧葬纪念堂必须建在陵墓旁边,这样法老的“卡”灵魂才可以毫不费力地从棺室到达纪念堂。因为纪念堂是不能隐藏起来的,所以纪念堂的位置也就自然而然地揭示了墓地的所在。古埃及人花了1000多年的时间才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他们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第一个打破传统的法老是第十八王朝的第三位法老图特摩斯一世,他选择的岩石墓穴靠近一条狭窄的山谷小道,陵园西北方吹来的风在到达国王谷之前就转向南方了。尽管这个地方与人群聚集的尼罗河谷地仅有一层山岩之隔,但它看起来却是绝对的荒芜、远离尘嚣,像阴间一样充满回声,又像月球表面那般空洞。

从图特摩斯一世起,之后的第十八、十九和二十王朝,一位又一位的法老将他们的陵寝建于山谷的峭壁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位法老都想建成比前任法老更华丽的陵墓,从而违背了隐蔽的原则。

第二十王朝以后,再没有其他法老埋葬在国王谷。

和古王国时期的法老们建造的金字塔相比,这些陵墓是在岩石深处挖掘而成的,在放入法老的木乃伊之后再将墓穴封住。

它们通常规格相似:三道走廊,一道接着一道,直通向棺室,第一走廊两边是侧室,第二和第三走廊两边是放置丧葬用品的房间,陵墓的墙壁和立柱上通常装饰有铭文和宗教主题的场景壁画。

国王谷现已知的陵墓有64座,大多数陵墓要么已被损毁,要么太过偏远难以到达。现在开放的有17座陵墓,其中有些需要特殊的许可证才能进入。

now门农爱拍(爱拍门农去哪了)

国王谷

now门农爱拍(爱拍门农去哪了)

门农巨像

在东岸行走几天,都会遇见门农巨像(Colossi of Memnon)。这两座巨大的阿蒙霍特普三世砂岩坐像,双手放在膝盖上,高达20米,单脚就有2米长,1米宽。

它们原来守卫着阿蒙霍特普三世祠堂(丧葬神庙)入口,祠堂已经全部被毁,但它的遗迹如此之大,让我们确信这座神庙的大小和范围一定超过其他神庙。

公元前27年,一场大地震严重破坏了底比斯几乎所有的纪念碑,使两座巨像从顶部到中间裂了一条缝,并使其倾倒。人们注意到,每天清晨日出时分都能听到巨像发出一阵长音,一些人把这比作悲伤而和谐的歌曲。

now门农爱拍(爱拍门农去哪了)

塔西佗等几位著名的历史学家都证实了这件事。希腊诗人很快把它编成神奇的传说,他们说“唱歌的石头”象征着门农——曙光女神奥罗拉(Aurora)和凡间男子提托诺斯(Tithonus,埃及埃塞俄比亚的国王)之子。门农受父亲指派前去支援遭希腊军队围困的特洛伊,门农在特洛伊战争中杀死了安提洛克斯(Antilochus)——涅斯托尔(Nestor)之子,获得了巨大的荣耀,不过最后毁于阿基琉斯(Achilles)的复仇之手。奥罗拉哭着向宙斯祈求让她的儿子至少每天复活一次。因此,每天早晨,当奥罗拉以光芒爱抚儿子时,门农都会以长长的悲声回应伤心欲绝的母亲。

抛开神话不说,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之所以出现声音,是因为寒冷的夜晚过后第一缕温暖的阳光洒在雕像破损的表面上而引发震动。

确实,雕像因地震而损坏的部分被罗马皇帝塞维鲁(Septimus Severus)用石块修补后,声音就消失了。

埃及国家博物馆中庭也矗立着阿蒙霍特普三世和妻子泰伊并排而坐的巨型塑像,高度超过10米,甚至比大门还高,这是因为早在博物馆建成之前,石像就已经在该处了。

now门农爱拍(爱拍门农去哪了)

阿蒙霍特普三世和妻子泰伊巨型雕像

now门农爱拍(爱拍门农去哪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tacg.cn/1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