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6版电视剧“西游记”问世,30多年来它一直是老少皆宜的暑期标配。
我们这一代甚至更多人的假期都是以“你挑着担、我牵着马”歌曲为背景,在写作业、串亲戚、玩游戏中度过的。
已经不知道看过了多少遍,但只要屏幕上播着西游记,我就不会换台,因为它太好看了!每一次沉浸式地欣赏都有新发现。

图片源自网络
最有本事的人
小时候,我觉得唐僧师徒四人中最重要的“人物”——或者说动物,是孙悟空。因为他(因为会说话,还是拟人吧)本事最大,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若不是其他三人拖后腿,他一天能往返西天多少个来回。
然而长大后我越来越认识到,师傅唐僧才是最核心和最关键的角色。因为只有他是心无旁骛、矢志不渝地将西天取经作为唯一目的,把造福全体生灵作为终极目标的人。
如果没有唐僧,孙猴子的跟头肯定不会朝着西天翻,而是背道直取花果山。因此,将来自五湖四海、各怀小九九的徒儿们凝聚起来,作为取经队伍灵魂的,非唐僧莫属。
最后,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唐僧不仅取到了真经,还将半拉“妖精”出身的弟子们培养成神,真乃妥妥的团队领袖。
西游记是什么题材
小时候,我把西游记当成神话。长大一点,我越看它越像科幻片。
您想,孙悟空的腾云驾雾不就是飞机吗?
拔下一根根猴毛吹口气变出很多个猴儿,不就是克隆技术吗?
听得见天上、地下、人间各处声音的“顺风耳”,不就是电话吗?
被铁扇公主惹恼后,孙悟空化身小虫转进她的胃肠游览一番,观察了个仔仔细细,不就是胶囊胃镜吗… …
吴承恩老前辈太了不起了,他在500年前就预知了今日啊!真希望他老人家再活五百年,帮我们看看何时才有让人永葆青春的“唐僧肉”(此处该加一个双目桃花的流涎表情,哈哈)。
团队还是个人
从前,我认为唐僧师徒是一个为了共同目标而各显其能、攻坚克难的团队。
今天我发现,从心理学知、情、意、行的角度,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这样的”四个人”。
知——孙悟空
“知”指的是对世界的感知觉、意识和注意、记忆能力,是心理活动的首要一关。
孙悟空就是师徒四人中最敏锐、判断力最强、最能发现和解决问题的那个人。
他总是攥紧金箍棒蹦在前面探路,稍有风吹草动,立马提高战备。任各色妖精变幻无穷,也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
一旦面临危险,还是他大叫一声“保护师傅”,然后理智又勇敢地降妖除魔。
没有认知,就不可能产生意识和行动。没有孙悟空,其他人没有看清世界和处理事务的能耐。

图片源自网络
情——猪八戒
“情”是情感和情绪。在师徒四人中,最多“情”的就属猪八戒了。
看见美食美女,他会喜乐;遇到本事大的妖魔鬼怪,他会惊恐;师傅被妖怪捉走了,他会愤怒忧愁;与高小姐等有情人分开时,他会思念悲伤。
取经路上,笑得最多的是他,哭得最多的也是他。师傅被掳走后往往只有他一个人落泪,但很快就会复原,甚至奔高老庄享福去了。
如果少了猪八戒,唐僧团队就缺了人情味,观众对西游记的兴趣也不会这么浓厚。

图片源自网络
意——唐僧
“意”指观念和意志。不用说,唐僧是取经意志最坚定的人。
他不贪图安逸享乐,美女诱惑不走,妖怪恐吓不退,对确立的目标从不动摇。
要是没有唐僧,能力再高超的徒弟在多灾多难的西行路上也坚持不下来;如果没有意志,我们将一事无成。

图片源自网络
行——沙僧
“行”指的是行为与表现。是知、情、意的结果。
要问从谁身上最能看出整个团队的状态,了解他们身处的安危和进退?那就是沙僧。
沙和尚是团队中最听话和可信赖的那一个。他从不多言,以师傅和师兄的命令是从。
他总是本分地挑起担子,负重前行,踏实可靠,乃行动力的代表。

图片源自网络
知情意行的关系
其实,“知、情、意”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三个步骤,它们之间是互补、互动、互相影响甚至互相转化的关系。
“行”是对知、行、意的实施过程。
知道了这个,我们就能理解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比如我吧,近来深受肩痛困扰,但学习和工作习惯又使自己闲不住。
于是,“知”说应该选择合适的姿势写字,尽量劳逸结合两不误;“情”觉得慢性疼痛真的好烦,还是休息吧;“意”诫勉说哪能一点小痛痒就退缩,要坚持下去。
而它们产出的“行”是我敲几个字就活动一下肩膀,终于把任务完成了,然后“情”奖励我一个大大的开心和喜悦,“知”更确信自己判断得对。
在我身上,唐僧四人又过了一个小关,握手言和。如此想来,西游记也可以说是一部心理学巨著。
一百人心里有几百个西游记,每个人身上都运行着知情意,您是怎么理解的呢?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tacg.cn/3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