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人,单从名字看,我一直以为是当代人,就活在你我他中间。可是了解后才发现,这居然是一个生在清末、活跃在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
1877年12月,发生了一件轰动世界的大事。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公开表演了留声机,见者称奇,外界舆论认为这是19世纪最引人振奋的三大发明之一。
而此时地球另一面的中国,也悄悄发生了一些不引人注意的事。这里只说其中一件,也就是本文主人公的诞生。在浙江海宁,有个叫王国维的婴儿,谁也想不到他会成长为一棵学术界的参天大树,几乎跟爱迪生的留声机一样令世人瞩目。
余秋雨说,在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前期,中国文化经历了一次生死选择,其中两位学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是章太炎,另一个是王国维。
大多数人了解王国维,源于他的“三境界”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巧妙地借用三首词作中的三句话,准确地道出了做学问应秉持的态度和科学精神。
而本人一直以为王国维是个现代人,对于了解他兴趣缺缺,真正开始认识他,却是他决绝地“举身赴清池”,一死天下惊。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早饭后来到办公室,对毕业生成绩进行评定,随后和研究院办公处的侯厚培聊起下学期招生的事情,好像不经意地提起想借两元钱,侯给了五元钞票。
王国维出门雇了一辆人力车去颐和园,在昆明湖鱼藻轩吸完一根烟后,跃身头朝下扎入水中。(所以,敬告大家要戒烟,吸烟后容易不冷静。)
一代大家戛然止行!可惜可惜,同时又不禁疑惑:这样一位大师,他为什么非要自寻短见呢?

王国维出身于豪门望族,先祖王禀抗金而死,是一位抗金民族英雄。王禀之孙王沆随宋高宗南渡,袭安化王爵,定居海宁,受到当地人民的长期敬仰。
但是到了父亲王乃誉这一辈,王国维的家境已经很普通了。王父有点文化修养,曾给县官作过幕僚,平时喜欢篆刻书画、到处游历。王四岁时母亲去世,继母很严厉,导致他从小性格忧郁、对事悲观,这可能也是后来厌世的一个主要原因。
王国维天资聪颖,16岁时考取秀才,少年时代就被誉为“海宁四才子”之一。但他不喜科举,第一次考举人时交了白卷,后因父命难违又参加过两次,但一次因甲午战争爆发作罢,一次因“不肯入时流”而“名落孙山”。
1895年,19岁的王国维与莫氏成婚,三年后到上海任《时务报》书记,开始工作养家,同时进入罗振玉等创办的东文学社学习,从日本教员处得知康德、叔本华等人,遂起了学习西洋哲学的念头。
王国维当时写了二十首咏史诗,其中有一首全诗590字,当罗振玉看到扇面上“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东头望大秦”一句之时,被王国维的才华折服,随后两人结成好友,开始近三十年的情谊纠葛。
《时务报》因戊戌变法失败后被迫关闭,东文学社也因庚子事件停办,1900年王国维应罗振玉之邀,进入武昌农校当翻译,年底又在罗资助下到日本留学,1901年回国后协助罗编《教育世界》杂志。
1903年在罗介绍下,王国维进入清末状元张謇创办的通州师范学堂,应其任教一年。一年后进入罗振玉任校长的江苏师范学堂任教。
1906-1908年,王国维人生的重大打击接踵而至,父亲、妻子、继母三位至亲相继病逝,这使性格忧郁的王国维更是雪上加霜,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教育学、哲学研究和创作中,后又转入戏曲、诗词等文学研究。
短短几年间,王国维完成几百篇论作,著名的《人间词话》大部分便作于此时期,还有大量校记、考、跋、录、序、译等等。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王国维随罗振玉携家眷赴日,寓居达五年之久。居日期间是王国维创作高产期,他自己也说“成书之多,为一生冠”。
1918年,蔡元培邀请王国维任北京大学教授,婉辞;日本京都大学也邀其赴校任教,亦婉拒,埋首学术研究。
1923年春,溥仪选海内硕学之士,王国维经升允推荐,充任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直到1924年11月前后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因家人阻止而未果。
1925年,清华委任吴宓筹办研究院,并拟聘王国维为导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一说吴宓)被称为“清华五大导师”,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专家学者。
王国维是个留辫的传统文人,但他早年追求新学,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形成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
他从事文史哲学研究几十年,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拓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
他研究了康德、叔本华、尼采哲学,兼英法诸家,结合先秦诸子及宋代理学,又学习西方伦理学、心理学、美学、逻辑学、教育学,所译心理学、逻辑学名著有开拓之功。
他对美学、词学颇有研究,写出了著名的《人间词话》,还有诗集《人间词》《壬癸集》,他的《红楼梦评论》是红学史上最早以西方美学理论系统研究《红楼梦》的学术论文。
他在戏曲研究方面亦有重大的突破,所著《宋元戏曲考》,被誉为“戏曲史研究上一部带有总结性的巨著”。
他第一次全面地向国人介绍了俄罗斯文学家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名著及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等人,并对莎士比亚、但丁、歌德等进行了介绍和比较。
他在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上也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被公认为是这些国际性新学术的开拓者、奠基者。还涉猎古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和边疆学等等,皆取得不凡成就。

王国维的死令人扼腕叹息,他的死,流传有几种观点。
一说是“殉清”。因为王国维有“前科”,曾想投金水河一死了之。梁启超、清华校长曹云祥和罗振玉、吴宓等均持此说,鲁迅也称王“在水里将遗老生活结束”。
一说是“惊惧”。也是跟之前有关,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王也跟着受了惊吓。1926年冯玉祥军加入国民革命军,将自命清室遗老、且留有辫子的学者叶德辉强势镇压。传言北伐军入城后将尽诛留有发辫者,所以与其被辱,还不如自我了断。
一说是“逼债”。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说:内务府大臣绍英委托王代售宫内字画,事被罗振玉知悉,罗以代卖为名将画取走,并以售画所得抵王国维欠他债务,致使王无法向绍英交待,遂愧而觅死。
还有一说是“文化殉节”。陈寅恪认为:“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也许,王国维真是怕传统社会态度的永久延续性无法再保证,怕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社会价值体系不再完整吧。无论是哪种观点,然斯人已逝,徒呼奈何?
1928年6月3日,王国维逝世一周年忌日,清华立《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碑文由陈寅恪撰,林志钧书丹,马衡篆额,梁思成设计。
若有暇,也可去位于海宁市盐官镇西门直街周家兜的王国维故居看一看,南隔城墙与钱塘江相望,北临市河,现已是全国重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tacg.cn/3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