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哪一个人最后的下场,是最为令人痛惜的呢?
面对这个问题,相比大多数人的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便是关羽。
作为千百年来“忠义”一词的代言人,关羽凭借着一身武艺和一颗赤胆忠心,被后世封为“武圣”、设庙立碑、长存于世。
在历史上,关羽驻守荆州以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可没过多久,就被吕蒙白衣渡江,兵败身死。

关羽剧照
短短不过几个月,就从大胜到惨败,落得个身首异处的结局,这实在是无法不让人为之叹息。
那么,关羽的败亡,究竟应该归结于谁呢?
到底是源于他自己的傲气和狂妄,还是因为糜芳、傅士仁的背叛?
针对这个问题,毛主席曾经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这件事背后真正的原因:“这件事,其实一开始就是诸葛亮的错!”

毛主席
“隆中对”中的战略错误
猛然一看这句话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要知道,当初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刘关张三人还是被人追杀、一无所有、极为落魄。
可以说,几乎是诸葛亮凭借一己之力,将刘备扶上了帝王的宝座,让他拥有了与曹操和孙权三分天下的资格。
而且,关羽败亡的时候,诸葛亮还在千里之外的成都,怎么可能会左右荆州兵败的结局,又为何要对关羽的败亡而负责呢?
而毛主席接下来的话语,才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原因。

三国志
有一次,毛主席在读《古文辞类纂》收录的苏洵的《项籍论》时,曾经挥笔写下过一段批注。
“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这句话,从军事战略的角度上,极为精准地指出了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制定的战略上出现的一处重大错误。
众所周知,毛主席的军事战略,哪怕放在整个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当中,都是极为顶尖的存在。
所以,由他来评论军事方面的错误,十分令人信服。
不过,诸葛亮也是一个公认的在历史当中极懂军事的人,又怎么会在如此简单明白的道理上犯错呢?
这其实,要和那个时代的局面相联系。

诸葛亮
公元207年冬天,当时在新野驻军的刘备,虽然胸怀大志,但却苦于身旁没有一名贤臣辅佐,所以出兵十几年来,屡战屡败,四处逃窜。
这个时候,招募一个深谙军事战略的能人异士,便是刘备心中最为急迫的事情。
后来,在襄阳名士徐庶的推荐之下,刘备获悉在南阳卧龙岗上,有一名称作“卧龙先生”的大贤,如果能够将其招揽麾下,那么大事可成。
于是刘备连忙动身,带着关羽和张飞前往卧龙岗,拜访这位“卧龙先生”。
可前两次拜访,都因为“卧龙先生”出门远游而与其错过,直到第三次去的时候,刘备才终于见到了这位比自己小整整20岁的名士。
这位“卧龙先生”,便是名震天下的诸葛亮。

诸葛亮
诸葛亮与刘备两人相见恨晚,彼此的心中都藏着匡扶汉室、挽救黎民百姓于水火的一腔抱负。
于是,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之后又根据这一分析为其制定了先取荆州、再取益州、北据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
关于这条发展战略,其实毛主席也曾经评价过。
1941年,在皖南事变发生以后,党内的诸多人士都对国民党反动派对新四军突然发动袭击的行为感到非常愤怒,呼喊着要血债血偿,与反动派拼个你死我活。
这个时候,毛主席借用了《隆中对》当中的战略,向大家解释了要怎样看待关于矛盾的主次问题。
在毛主席看来,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确定的主要战略矛盾为曹刘之间的矛盾,而孙刘之间,则更多的是统一战线的内部矛盾,这是次要的。

毛主席
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抗战事业才是整个民族的主要矛盾,而与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只有先解决主要矛盾,才能更好地处理次要矛盾。
最终,正是因为大家听了毛主席的话,才让我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取得了胜利,成功建立起了新中国。
由此可知,《隆中对》中的大致战略部署还是比较正确的。
那么,为何最后诸葛亮会提出“千里之遥兵分两路”这种兵家大忌呢?

诸葛亮与刘备
顺利获得“基本盘”
这一点,我们要从历史书中所记载的经过来仔细进行分辨。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20万大军,顺江而下,在长江赤壁一带大战孙刘联军。
最终却被周瑜一把大火烧得溃败北逃而去。
天下三分的局面从这一刻开始显现雏形。
赤壁之战以后,眼看外部的威胁已经暂时破除,孙刘联军的内部矛盾逐渐开始显露。
根据诸葛亮的计策,在东联孙权以后,接下来就是要取得荆州作为立足之地,然后西进攻打刘璋,乘势拿下益州。

刘备
这样一来,坐拥荆、益两州之地,便让刘备拥有了可以与其他两个诸侯相媲美的实力。
到时候,便可按照《隆中对》中所言:“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此便可博取天下。
所以,荆州的战略重要性也是不言自明了。
不过,刘备想要顺利夺取荆州,并没有那么容易。
虽然成功将曹操赶走,可是在赤壁之战中,孙权却是出力最多的那一个。
荆州的版图在天下九州之中排名第二,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所以孙权自然想要拿到这个属于他的“战胜品”。
这自然与刘备集团产生了利益冲突。

孙权
由此一来,统一战线的内部矛盾,便开始滋生了。
不过,虽然曹操经历了一场大败,但是他的实力却仍然十分雄厚,还是三方势力中最庞大的那一个。
所以,在这时候孙刘联盟之间发生矛盾,显然是不明智的。
想要解决荆州的问题,就必须花费点心思。
当时的荆州被分裂成了三部分。
北边的两郡仍掌控在曹操手中,而南边六郡的归属,则是孙刘两家进行争夺了。
如果直接硬碰硬去争抢,一来,刘备的兵力不如孙权,很有可能会被击败。二来,这样也会破坏孙刘联盟的团结,让曹操得到可乘之机。

图片来自网络
于是,诸葛亮就给刘备出了个妙招,让他趁周瑜前去攻打樊城曹仁的时候,偷偷占据南部四郡,将荆州“借”过来。
就这样,在奔波了大半年之后,刘备终于取得了一个安身之所。
在取得荆州四郡之后,紧接着,刘备就又根据《隆中对》当中的计策夺取了益州,成功获取了总体战略当中的基本盘。
接下来,便是“分兵攻打宛、洛,率军以出秦川”了。
然而,就是这么一条策略,彻底害死了关羽。

关羽
战略失误,关羽兵败身死
如果是深谙用兵之法的人,就应该知道,不论是何种势力之间相互吞并,能够彻底决定彼此命运的,就是大规模的歼灭战。
而歼灭战,往往需要足够的兵力优势,才能够成行。
在占据了荆州四郡和益州之后,虽然刘备和诸葛亮紧锣密鼓地扩大势力、招纳兵卒,可是毕竟时间太短,而且可用的土地并不多。
所以其所招募来的兵力,在最多的时候,也只是刚好可以与东吴相比较,与曹操相比却仍旧是处于劣势。
而这个时候,再分兵去主动进攻,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刘备
不过,如果这个时候能得到东吴的全力帮助,或许这样的战略部署并非毫无胜算。
在赤壁之后,曹操用来抵御孙刘联盟的防线总共有三个。
第一个,是镇守合肥的夏侯惇。第二个,是镇守襄樊的曹仁,第三个,则是镇守汉中的夏侯渊。
这三个武将是曹操阵营当中能力最强也是最为亲近的人。这也能看出曹操对孙刘联盟的进攻有多么忌惮。
当时的分工非常明确,长江下游的合肥由孙吴负责进攻,而荆州北部的襄樊,还有益州北边的汉中,则由刘备集团攻打。
如果,三处都可以攻下,那么曹操的防线势必要回缩一大截。

曹操
到时候,西路进攻长安,中路进攻洛阳,东路进攻徐州,管教曹操应接不暇,阵脚大乱。
到时大事可成。
不过,上文也说到了,想要真正地进行势力兼并,必须打出几场真正的歼灭战。
否则只是把敌人赶出几百公里之外,以曹操的资源,很快就能完成兵员的补充,然后卷土重来。
这样下去是耗不过的。
可当时却并没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尤其是在汉中取胜以后,刘备实力到达巅峰,士气大涨,连忙命令镇守荆州的关羽前去进攻襄樊,与他东西接应。
而关羽本就是个有些居功自傲的人,在收到命令之后,立刻整顿军马,向着襄樊的曹仁就冲了过去。

图片来自网络
一开始,关羽还占得了许多便宜。
他利用地形优势,用洪水将于禁的七路大军淹死在了一片盆地当中,获得了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名头。
这让关羽瞬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在打了胜仗之后,他率兵乘胜追击,攻打重兵坐镇的樊城和襄阳。
然而,等攻到了樊城城下以后,关羽才发现了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自己的兵力不足!
刘备集团的兵力本就不多,在兵分两路之后,关羽麾下也只有区区三万人马。其中一部分,还被留在了荆州驻守。
后来在与于禁交战的时候,虽然将敌人重创,但却没有完成歼灭,这让一部分曹军得以撤回樊城,保存了防守能力。

图片来自网络
而关羽自己这边却又损失了一些兵力没及时补充。
如今,关羽整支部队仅仅剩下了不到一万人。
这点兵力,即便是出了奇迹将樊城攻下,也不可能守得住。
一般的将领,在这种情况之下,一定会选择急流勇退,以免出现难以预料的风险。
可关羽却有两点顾虑。
第一点,就是大哥刘备那边已经开始准备北上出岐山进攻长安,如果自己现在退去,那么整个刘备集团的战略进攻就会被拖延,曹操的一定会派大量的援军前来巩固防守,那个时候可能再想攻打下来就难如登天了。

关羽
第二点,关羽性格十分孤傲,他当时年过六十,已经是英雄暮年,如果错过了这次机会,很有可能会抱憾而死,这对他来说实在难以接受。
于是,在思来想去之后,关羽还是决定继续发动进攻。
然而,就是这个决定,让自己身陷绝路之中。
由于兵力不足,襄樊久攻不下,这让时间被白白耗费。
一个月后,徐晃率领援军拍马赶到,对关羽实施反攻。
眼看攻城希望彻底破灭,关羽终于决定撤退。
可这个时候,却传来了一个天大的噩耗。

图片来自网络
吕蒙“白衣渡江”,糜芳、傅士仁先后投降,荆州大本营陷落。
这让关羽的退路彻底断绝,最终一众残兵在东吴和曹军的夹击之下,落得个败走麦城、兵败身死的下场。
也许有人会说,关羽的失败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自己性格自负、好大喜功、没有处理和东吴之间的关系所导致。
但试想,如果诸葛亮当初没有设立分兵进攻的战略,在军事上颇有成就的关羽,又怎么会如此急于攻克襄樊?
纵观历史,分兵出击能够成功,无疑需要极为顶级的将领,来部署完美的配合战略,在加上对“天时、地利、人和”的绝对掌控,方可成型。

吕蒙
可这样的人才,几百年才有可能出一个,又要去哪里寻找呢?
很显然的是,关羽的军事能力虽然对比同时代的将领来说较为出众,但他依然没有达到这个级别。
诸葛亮的这个“上将”要求,其实也过于理想化了。
由此也能看出,能够直接指出这一关键错误的毛主席,对于军事战略的理解有多么的深刻,这也不得不让人感到深深的佩服。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tacg.cn/4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