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处于乱世的时代是非常多的,乱世对于人们来说是破败的、凄惨的、悲苦的,可有一个时代的乱世被世人赋予“浪漫”“理想”的时代标签,它就是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三国分别为魏、蜀、吴三个割据势力。这其中魏国的领土最大,实力最强,占据天下十二州;吴国领土和实力排在第二位,占据四个州府;蜀国是三国中领土最小实力最弱的国家,只拥有一个州府。
三国时期发生战争最多的是魏国和蜀国,其主要战场则是位于关中一带,也就是如今的陕西省中部地区。两国在此地你来我往历经大小战斗数十次,致使关中地区一度成为两国拉锯战的前沿。那么魏蜀两国为何选定关中地区作战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金池汤城、沃野千里
“得关中者得天下”这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句话,借此阐述了关中地区的重要性。秦国因居关中而退六国随后统一天下,汉高祖刘邦是由关中出兵击败了项羽而夺取了天下,唐高祖李渊也是凭借定鼎关中而稳住了根基。关中之所以成为许多开国君主青睐的地方,是因为这个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冷兵器时代,地形和资源往往对战争的胜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关中被称为“金池汤城,沃野千里”,以此可见关中之富庶。
1、四塞之险
关中地区位于现今的陕西省中部一带,潼关居其东、散关位其西、南面屯武关、北面矗萧关。潼关作为关中的东部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我国十大关中位居第二位,其地势险峻,南依秦岭,北边又与渭河相伴。四周之地,山峰相连,绵延不绝,山路陡峭仅可容纳一人通行。潼关背山带河,成为历朝历代主战场之一;西面的散关扼守南北交通要道,亦是兵家必争之地。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曾在散关发生战争七十多次。而散关和军事重镇陈仓也互为唇齿,成为一道险要的关卡;南部的武关被称为“秦楚咽喉”,是战国时期秦国和楚国的主战场之一,此处依山傍水,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守住此关则整个关中可保无虞;北部的萧关在历史上多次作为抵御西北游牧民族的首要关卡,此关与泾水为伴,地势崎岖,龙盘虎踞,也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被誉为西北屏障。关中地区被四个重镇全方位守护,形成了一道易守难攻的天险屏障,因此被称为“四塞之险”。

▲诸葛亮画像
2、天府之国
关中地区有渭河穿过,形成了渭河平原,该平原土地肥沃、温度适宜、养分平衡,自春秋战国时期便灌溉发达,盛产小麦、棉花等农作物;又可种植山药、潼蒺藜等药材。关中平原是我国较早的粮食产区之一,可以说是我国几大粮仓之一。战国时期就被称赞为“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后来称其为“天府之国”。此地成为历朝历代起兵安家的风水宝地,关中是我国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区,比四川盆地的“天府之国”早了十几年。

▲三国地图
3、文化底蕴
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最早可追溯到黄帝时期,岐伯是上古时期的医学家,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岐伯就是居住在关中的岐山,《黄帝内经》《周易》皆诞生于此;周王朝也是于此处发祥;战国时期秦国也是据守关中而弱楚国;到了汉代,刘邦更是在此经营数月行“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而败项羽。后世更以“得关中可得天下”来盛赞此地,关中凭着悠久的文化底蕴一度被奉为祥瑞之地,这也是历朝历代在此争夺不休的原因之一。

▲岐伯
雄踞北方、以一敌二
魏国占据天下十二个州府,且这些州府所在地都是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位置优越的地方,这是魏国强大的重要因素,在古代人口和土地十分重要,人口意味着兵源,土地代表着粮食,兵多粮多才有称霸的根基。三国时期魏国人口达到103万户,领土291万平方公里,成为三国中最强的国家,这也是蜀国和吴国联合抗魏的原因。和魏国作战最多的不是实力第二的吴国,反而是最弱的蜀国,两国交战的焦点就是关中地区。
1、平定关中
公元211年3月,梁兴、马超、韩遂、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成宜、马玩、杨秋等关中十部兵马组成联军趁曹操派兵征讨张鲁之迹起兵反曹,联军拥兵十万与曹军在潼关交战。当年七月,曹操亲自率兵讨伐关中十将。曹军初战不利,接连为联军所败,后曹操巧施离间计,使马超与韩遂反目。然后曹操趁其生隙之机,调兵遣将大破联军,联军死走逃亡溃不成军,最终关中为曹操所有。从此以后直到三国时期结束,关中一直为曹魏领土。

▲曹军与联军交战示意图
2、边境地区
三国时期魏蜀两国的边境线是以秦岭划分的,三国时期魏国占据关中,蜀国占据汉中,关中和汉中相隔于秦岭。虽一岭之隔,然秦岭南北气候和环境却差距很大,汉中的人口和作物产量远不及关中。而且秦岭山势陡峭,崇山峻岭绵延不绝,汉中和关中的交通十分不便,正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正是源于此地之险。关中天险和粮仓尽皆具备,而汉中则更多的是天险。汉中被誉为“巴蜀咽喉”,通过汉中向南可直入四川盆地,因此汉中也是蜀国唯一的御敌屏障,汉中不仅比关中小很多,人口也比较稀薄,因此其战略地位要比关中低很多。关中可守四方,而汉中更多的是守北方,因此魏蜀两国的战略要塞高下立判。
3、抵御蜀军
蜀国自建国到灭亡期间,曾对魏国发动十六次北伐。由于汉中、关中两地地形崎岖,蜀国北伐队伍行军艰难,粮草输送也十分困难,每次北伐对于蜀国来说都是冒着巨大的风险。而魏国多次调军长安,聚兵关中,以逸待劳,且凭借天险地势防守蜀军,这样即使失败,也不会有太大损失。因此魏蜀两国虽多次在关中一带交战,却没能改变三国之格局,而且对于蜀国的十几次北伐,成果较少,而魏国则凭借关中地区的优势不断的消耗蜀国国力,最终达到了灭蜀的目的。

▲三国鼎立图
蜀魏死敌、以攻为守
蜀国的领土只有益州一个州府,益州虽然“沃野千里、天府之国”,但是益州地处西南,东有吴国。北有魏国,西有羌族为患,南部南蛮时叛时降,可谓四战之地。蜀国处于这种环境之下,发展壮大非常困难。最重要的是魏国“挟天子以令诸侯”,使汉帝成为傀儡,被称为“汉贼”。作为汉室宗亲的刘备自起兵时就以匡扶汉室为己任,见汉室受辱刘备自然不会坐视不管。到了公元220年十月,曹操之子曹丕废汉建魏,更是激怒了天下汉朝子民,因此蜀国之敌非魏国莫属。所以无论是困于地形需要发展还是出于光复汉室的目的,蜀国都必将攻打魏国,而关中作为距离蜀国最近的富庶之地,也成为蜀国进军的首要目标。
1、痛失荆州
蜀汉之主刘备早年三顾茅庐诸葛亮之时,诸葛亮曾向刘备提出占据荆州、益州两地,介时可兵分两路取得天下:一路出荆州攻打宛城、洛阳;一路出益州攻打关中。后来刘备也是按照这个策略去实行的,在荆州刘表死后刘备接管了荆州,后于公元214年占领益州,随后又占据汉中,此时的刘备势力达到了顶峰。恍惚间,兴复汉室的道路似乎已经为刘备铺开。可是天意弄人,镇守荆州的关羽在北伐曹魏的期间被吴国偷袭兵败身死。蜀国不仅损失了大将关羽,更是失去了荆州这个战略要地,这也意味着蜀国再也没有第二条攻打魏国的道路了,从此蜀国只能走那条崎岖险峻的山路。

▲曹操画像
2、丞相北伐
诸葛亮先后发动五次北伐,其战场主要围绕关中。诸葛亮深知以蜀国国力无法实现灭魏兴汉,于是他决定以攻取关中、长安为首要北伐任务,以后再徐徐图之。第一次北伐时大将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谋”,由子午谷可快速到达长安。但由于子午谷位于秦岭山中,悬崖绝壁,栈道无数,山中境况极其恶劣,因此这条计策没有被诸葛亮采纳。在随后的北伐中,蜀魏两军战于陈仓、陇右诸郡、祁山、渭水等地。双方凭借地势、环境、人口等因素打得你来我往,成为三国时期的主要战场。

▲姜维画像
3、伯约北伐
姜维是蜀汉后期的大将军,也是蜀汉寥寥无几的人才。姜维在诸葛亮之后进行了十一次北伐,伐魏国于陇右、陇西、洮西、南安、狄道、段谷等地,取得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姜维在作战中不断利用自身谋略和地形取得胜利,以弱小的蜀国不断击败强大的魏国。虽然连年征战损耗了蜀汉国力,但北伐实现了以攻为守的战略目标,为蜀汉争取了最大的历史可能性。

▲魏蜀边境
总结
关中之所以成为魏蜀两国战争的焦点,正是其独一无二的战略位置。一是因为关中之地为军事要地,于魏国来说正是防御蜀国的最佳屏障,若关中被蜀国占领,则中原就在蜀国的攻击范围内,魏国就危险了;于蜀国来说,失去荆州的蜀国没有第二条进攻魏国的路,虽然攻打关中十分困难,但如果拿下关中,蜀国将告别运粮和行军之苦,以关中为根据地,进可攻中原,退可守关隘,是蜀国威慑魏国的最佳重地。
参考文献:
《史记》
《三国志》
《魏书》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tacg.cn/6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