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赵晓璃
01
在邮件中,小琴这样写道——
“两年多前,我在您这边做了一次职业咨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改变了我现在的生活。幸亏当初我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通过咨询,您帮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给我提供了专业的建议……咨询后的我按照您的建议,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如今,我的工作步入了正轨,而且更让我开心的,是我的家庭关系获得了极大的改善。”
看着这封邮件,我想起了那次咨询。确切说来,小琴的故事很具有代表性,或许能给到有缘的你一些启发与帮助。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我在文中特地隐去了关键性的私人信息,且对原有故事进行了文学加工与处理,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小琴(化名)前来咨询的时候,她的诉求是希望通过咨询,分析自己要不要离职。
小琴8年前毕业于国内某高校,研究生学历。毕业后的她通过校招应聘到了一家央企工作,从事的正好也是专业对口的工作,不论从薪资待遇还是个人发展来看,都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你为何会想到要辞去这份工作呢?这个念头什么时候开始的?”我问。
小琴告诉我,自己想要离职的念头,是从她的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开始的。
我经手过不少咨询案例,有些女性会在生完宝宝后考虑全职在家带娃,但小琴生完宝宝休完长假后顺利返回到了工作岗位上——这说明小琴家里是有人带宝宝的,可为何孩子上了幼儿园,小琴反而萌发了想要离职的念头呢?
当我把这个疑虑抛出来给小琴时,小琴和我细说了其中的原委。
02
小琴工作后的第二年,在亲戚的介绍下,她认识了现在的老公陈某(化名)。
陈某比小琴大好几岁,当时是一家公司的销售主管,小伙子做事踏实挺能吃苦,陈某的父亲是一名公务员,母亲当初为了照顾陈某做起了全职妈妈。
之前陈某一直忙于工作无暇找对象,如今到了年纪被父母逼婚,恰好陈某父母和小琴的表姑认识,于是在他们的撮合下,陈某和小琴见了面。
见面后,两人对彼此的印象还不错,相处两年下来,他们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第二年,小琴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月月(化名)。

听起来,小琴的经历挺正常也挺顺利的,但小琴说,在她生下月月后,陈某的妈妈过来帮忙照顾,她渐渐发现事情开始有些不对劲了。
小琴曾经听老公陈某说起自己的母亲,陈某对自己的母亲蛮有感情的,他说自己从小到大,基本上都靠母亲照料,父亲忙于公务经常出差。
他的父亲对母亲也不太好,总是忙着工作的事情、把家里所有的事情都交给母亲操持不说,还对母亲挑三拣四,比如母亲烧的菜不合他口味,他就会对母亲一顿指责……
03
月月不会说话的时候,小琴并没有察觉出有什么不对;慢慢地,等月月会说话了,小琴渐渐发现了一丝不对劲。
不久前的一天,小琴下班后回到家,和往常一样抱起小月月和她聊天,没想到月月问她:“妈妈,你爱我吗?”
小琴愣了几秒回答说:“当然啦,你是我的宝贝,妈妈怎么会不爱呢?”
月月继续问:“你能像奶奶那样爱我吗?”
小琴没有多想,说:“妈妈当然爱你了,但每个人爱你的方式不一样的,我和奶奶对你可能会有不同的爱,但都是爱你的呀。”
自从月月问她这个奇怪的问题后,小琴发现月月好像和自己有些疏远,有时候月月甚至会不经意地冒出一句:“哼,这个家只有奶奶对我最好了……”
小琴觉得很纳闷,但直觉告诉她,一定是婆婆背着她和孩子说了什么。

一天,小琴跑到婆婆面前问:“你每天都对月月说了什么啊?”
婆婆一脸委屈的模样:“我哪有对孩子讲什么啊?我每天辛辛苦苦帮你带孩子,怎么还带出不是来了?”
正在婆媳二人僵持不下的时候,小月月不知什么时候突然冲了过来,她用身体护住奶奶,然后对小琴说:“妈妈,你不能这么大声地对奶奶说话!”
月月的这个反应更让小琴看不懂了,她当时不好再说下去,但内心有个大大的问号,想等老公回来后向他了解些情况再说。
04
晚上临睡前,小琴把白天发生的事情告诉了老公陈某。
听完小琴的叙述,陈某像是想起了什么,他告诉小琴,在自己童年的记忆里,他也经常护着妈妈,和父亲作对……以至于相当长的时间,陈某和父亲的关系一直很不好。
陈某的话引起了小琴的重视,她继续问道:“还记得当时是因为什么事吗?”
陈某想了会儿说:“具体事情我记不清了,反正我印象中,妈妈很辛苦照顾我,但爸爸经常不回家不说,还动不动喜欢挑妈妈的错……那个时候我就决心,要保护妈妈不受爸爸的伤害。”
“如此说来,”小琴愣了下:“在现在小月月的心目中,奶奶就是当年你的妈妈,而我充当了你父亲的角色。”
陈某不知道小琴在说什么,但小琴的内心却很不是滋味。

“晓璃老师,我慢慢琢磨明白了,我这个婆婆故技重施,在月月面前继续扮演家里那个含辛茹苦、处处受委屈的角色,让小月月对她产生了同情。于是小月月便像当年她的父亲那样,在我和婆婆发生口角争执的时候,会义不容辞地冲上前去保护奶奶……我越想越觉得这老太太挺可怕的,所以我在想要不要辞去这份工作,全职在家带月月。”小琴说。
“你说的我都能理解,”我对小琴说:“但问题是,即便你现在辞了职在家,让婆婆回了老家,在月月的心中,你依然摆脱不了‘坏人’的影子,甚至她会误认为,是你赶走了可怜的奶奶,你在她心目中反而更‘坏’了。”
“啊?那我现在该怎么办?”小琴问。
“你说的这种情况,其实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家庭就是一个系统。如果系统中有一个‘好人’就会有人做那个‘坏人’,这样系统才会平衡。但这种‘好坏之争’的代价,会让整个家庭陷入一种紧张对立的氛围里,而缺乏判断能力的孩子,则会简单地把家人贴上‘好坏’的标签,小小年纪便开始了‘站队’,无形中成了那个‘好人’争夺主权的工具。”我说。
05
我建议小琴真诚地和婆婆表达爱与需要,安抚她的焦虑。
站在老太太的角度来说,她年轻的时候辞去了工作全职带儿子,她失去了收入,更失去了话语权,甚至失去了之前的圈子,因此她才会在家里的方寸天地中,试图塑造出一个完美的自己,从而占据道德的制高点,拉拢孩子替自己发声。
当认识到这一点后,小琴可以心平气和与婆婆沟通,告诉婆婆家人们都很爱她,她没必要苦撑着力求凡事做得完美,等等。

“当然,这些都只是我的一些了解和看法。如果有需要,你也可以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求助。”我说。
后来的小琴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她的婆婆不再执着于塑造“完美人设”,如今老太太有了自己的小圈子,每天和几个阿姨一起健身玩耍……家里的气氛比之前好了很多,而小琴也能安心工作了。
行文至此,我想起作者丛虫写过的一句话——
“人与人靠得太近,必然受伤。即便再相爱如父母子女,也不能幸免。”
以上。

作者简介: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职场作家,璃语生涯创始人。著有《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等,2021年新书《能力突围:职场加速成长的底层逻辑和方法》持续热销中。
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来源出处,违者必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tacg.cn/7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