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那一届学生被老师形象地称呼为“土匪”。

从初一开始,我们“土匪”班名号渐渐树立起来了。我们的学校建在一座山神庙里,这个很像电影里“土匪”的老巢。我们年级初一的时候还有十多个女生,但是到了初一下学期末,转学的转学,辍学的辍学,最后就剩了十几个男生了,可谓清一色的男人,也符合“土匪”的性别组成。最后被公认为“土匪班”,当然是“土匪”的作风。从初一到初三毕业,整个班级上到老师,下到学生就是一个“乱”字。

老师乱的可以。老师走马灯般的换,因为地处大山深处,正式老师不愿意呆,愿意呆在这里的又教不了课。语数外勉强有老师教,其他史地政物化生就是那个老师有时间就来我们班级“放两枪”,然后走了,这种方式就是土匪作风,“打一枪换个地方”。老师们不住校,基本都是附近村子的农民,早上干完家里地里的活,骑着自行车进教室的时候都上课很久了,讲课不高兴的时候就把我们骂的狗血喷头,甚至胖揍一通。如果把自行车换成马,活脱脱是巡山的土匪头子。
学生乱得出奇。老师讲老师的,我们玩我们的。老师讲完课夹着教案夹子走了,我们整个教室就乱了套。摔跤的、斗嘴的、跳桌子的、唱戏的、打拳的、扔纸飞机的……,没有喝酒,却像百鸡宴醉酒的聚义厅。
初三那年,班里来了一个姓郭的老师,上的第一节课让我们这个“土匪班”大开眼界,如遇到了“官军”,后来就“诏安”了。他来之前大家就传开了。他是下乡知青,父亲是当年百团大战我们这地方土生土长的团长,有名的“郭黑子”,他算是将门后代,大家本就敬畏。

他先给我们上地理课,上第一节课,很吸引眼球。他给我们讲少林寺的故事,那个时候正上演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大家对这个很感兴趣。少有的这么十几个“带发修行的小和尚”如此都专注老师的,大家伸长了脖子盯着老师听。最后结课的时候还加了一句很有份量的话。“我去过少林寺,我会少林拳。以后上课安生点!我只要一拳,就可以把你们从讲台打到后墙上!”说完挥了挥拳头,对大家说,“有想试一试的吗?”。大家都信了,他的拳头像个水罐子大小,肯定厉害。

从此,大家看到他来学校,都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不过,他走的时候,大家开始练习各自的“功夫”。到初二升初三的时候,这位老师又调走了。不过,那个时候,我们全班的男同学基本上都可以用手掌拍断砖头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tacg.cn/9548.html